七天作家协会园地:七天文汇园(4月30日)

奋斗,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雷穿云 美好的东西都自带侵略性,要么点石成金、占眼入心,要么醍醐灌顶、指点迷津。优秀的文学作品恰是如此,不看则风平浪静,一看就如阵前交火,情感的阵地瞬间沦陷。柳青的《创业史》之于我,就是如此。 《创业史》依托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宏阔背景,以梁生宝带领一众苦难农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为主线,对党的政策,从被动接受到逐步理解,从层层觉醒到深深悟透,从纸上得来到切身躬行,展现了新中国伊始农村社会的巨变与农民劳动生活的甘苦,富于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的尖锐性,字里行间跳动着转折时代的脉搏,闪烁着红色经典的光华,被誉为一部新中国农村叙事的史诗之作,可谓“六百万字鸿著,一枝健笔纵横”,具有极高的文学史价值,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当之无愧。 作品的情节多线展开。生产互助合作和自扫门前雪的观念的交锋,传统创业方式与新生合作模式的选择,妇女解放与现代爱情的冲撞,辞旧迎新与故物难舍的纠结,个人理想与历史命运的对决……最终都化作新事物、新道德与旧制度、旧意识的暗地博弈甚至正面搏杀。作品以创业为主题,以奋斗为基调,赞颂了“劳动是人类最永恒的崇高行为”,更阐明了一个道理:党的政策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她能使饥饿者食饱、奢修者简朴、劳动者光荣;她使慵懒者变勤、强霸者服软、孱弱者胆振;她能使市场繁荣、社会安定、国家复兴。 《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梁生宝甘受砥砺、百折不挠;高增福言拙行敏、意志坚定;冯有万心直口快、嫉恶如仇;杨国华勇于实践、敢于斗争。蛤蟆滩“三大能人”之郭振山曲线干扰、背离宗旨;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阴险狠毒、暗施锋芒……一个个跃然纸上、印象深刻。 作品涉及的风物充满生活气息。汤河两岸的护堤白杨,钟南山上的华树茂林,渭河平原的青稞小麦,蛤蟆滩地的花绿世界,绿色山村的袅袅炊烟等……共同构筑了中国农村时代的风貌和最深的乡愁,既丰富了故事环境,又烘托了人物情感。 《创业史》的金句极具启迪意义。“文化这东西,多往肚里装些,坏不了肚子”,“奋斗目标越是高尚的人,越能坚忍不拔,越能不露锋芒,越经得起风吹雨打”,“人,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只要不计较个人利益、个人得失,就会有惊人的勇气、坚定和胆量”,“不论思想有什么错,拼命劳动这件事,总是惹人喜爱,令人心疼,给人希望”。这些朴素而又开智的震耳之句,总是激励着人们在工作中矢志奋发、在学习中昂头成长。 柳青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所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天阅读经典,结合现实生活,我更加深切地感悟到,人生的紧要处绝不仅限于是否年轻,而且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保持创业的精神,你只要坚定不移地学习着、努力着、奋斗着,就有改变命运、成就事业的希望,因为奋斗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反思中寻找前进的动力 ——读《我在未来等你》  何争鸣 我们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碰到了挫折,亦或是对自己的某一方面不满意的时候,往往会抱怨说,“如果当初如何如何”、“如果当时怎样怎样”。好像如果能够回到过去,就可以更改人生一样。也就是说把如今经历的状况的责任都推给了过往,却很少想一下是不是该从现在开始,自己做一些改变,避免以后再出现这种“如果”。 《我在未来等你》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大学老师郝回归对生活失去了激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看不到未来”,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早已被绑架,被妈妈绑架,被周围人绑架,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这么过,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很好,于是自己就只能这么过,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同样他也认为曾经和他要好的几个同学也都变了,“都变成了我们以前最讨厌的样子。”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可以重回过去,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于是他选择了回到对于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岁,因为在这一年,他和他的朋友们都经历了重大的选择,也都做出了重大的转变。 郝回归穿越了,他和十七岁的自己以及那些伙伴们共同生活了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了他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再次见证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被周围人都瞧不起的自卑者,突破自己,逆流而上,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他也再次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温情,他们彼此携手,共同进步,不离不弃,呵护着彼此心中的那一份光。 这段穿越生活,让郝回归充分的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变成这个样子,不是因为生活把他的棱角磨没了,让他没有了激情;也不是某个选择出了问题。而是因为自己并没有真正的长大,以往自己的前进动力,都好像是要给某个人一个交代,是为了完成任务。如今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做选择了,可是自己并没有给自己树立目标的能力,也就只能够在生活的裹挟下“随波逐流”,也就没有了生活的激情。 我们的生活中不会有穿越,也不会有“如果”。但是当我们在前行的途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不妨停一下,进行一下反思。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自己没有了激情,自己是如何把目标变模糊的,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改变。在反思中寻找前进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激情、活力,让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我想这就是作者在《我在未来等你》中要表达,和要教会我们的。   在书籍中“生活在别处”  周丁力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写过一本著名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在书中我读到一句话:“最好的旅行,是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由此我产生了一种认识:其实读书也是一种“最好的旅行”。阅读米兰•昆德拉这部享誉世界的小说,确实令我“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为此,我私下里认为,通过读书,我们虽然足不出户,也可以“生活在别处”。 心灵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空的羁绊,时不时地生活在别处的。读书时,我们的心灵游走于书中的大千世界,或激情飞扬,或黯然神伤;或心旷神怡,或情怀压抑。此时,在心灵的引导之下,我们就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不同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另一种、或者叫做另一处的“生活”。这丰富多彩的内心生活,既在当下,也在别处;既在今天,也在昨天。我端坐在家中阅读《生活在别处》这本小说时,就常常是这样。 身与心,一在现实世界,一在虚拟世界。身体拥有现实生活,心灵拥有精神生活,读书则可以将二者协调起来,使之相互影响,相互支撑。根据我的体验,读书时,我们可以与生活在别处的人物一起拥有共同的喜怒哀乐;读书时,我们可以投身于激荡在别处的情感与故事中去;读书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生活在异地、异时的智者们揭示出的人生状况、人生哲理……。在这些时候,上下左右,古往今来,任君遨游。沉浸于书,在心灵充实而自由的时候,我们身边的一切反而似乎远去了,那“别处”的一切反而切近了。 除此之外,如果喜欢读书,四季也会形成一种交叉错综。更具体地说,当我们身在夏季,阅读讲说秋季的书;或者身在冬季,阅读讲说春季的书,于是,我们身在此季,心却可以在彼季,我认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在别处。书籍的移情作用确实存在,许许多多热爱读书之人,都曾经写诗作文,声称冬日读书能令人感受到春的温暖,夏季读书能令人感受到秋的清凉,这即是一种证明。由此看来,读书不仅仅有“时空穿梭机”的作用,竟然还有空气调节器的功能,仔细想一想,这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事实证明,读书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如果真心热爱阅读,读书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时空穿梭机”和空气调节器的作用,还能如啜饮到一种灵丹妙药,既能调节读书人的感官,调适读书人的心理,也能强健意志,开阔眼界、充实心域;使弱者变强,困惑者清醒,消沉者奋起、疏懒者勤勉……。这似乎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生活在别处”。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时,我们即便身在此地,心也可以在异地;即便身在现代,心却可以在古代。这蕴藏在书籍中的各种各样的“别处”,能时不时地激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怀抱,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可以延长我们的生存时间。   人生有书为伴  张元丽 喜欢读书,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也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爱好。 最初对书感兴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天语文老师在课上读了一篇同学发表在儿童杂志上的作文,我既惊奇又羡慕。后来,我去她家玩,看到她家的书架上摆满了一书架的书,才明白在那个信息匮乏的九零年代,我们与她的差距。长这么大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书,我好奇地朝书架上望去,上面铺放着琳琅满目的各式的小人书连环画册,有《单刀会》《西游记》《闪闪的红星》等,我如痴如狂的看着,一直到天黑都舍不得放下。同学的母亲,见我如此沉迷读书,说如果我想看,以后有空都可以去她家。 而后,我不再一放学就跑去疯玩,因为我有了个更好的去处,那就是同学家那个大大的书架。可好景不长,同学在外做生意的父亲要将她转去深圳,这个消息就像晴天霹雳般,震碎了我的心。那个大书架变得空空如也,从此,我的心也空了。尽管那么多年过去了,但我还是忘不了同学家那高高的书架,总会在梦中想起多年前有个小女孩在那书架下面沉醉书中的场景。 真正激发我产生读书愿望的是高中时,我去办公室交作业,看到语文老师坐在窗边读书, 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照射在那陈旧的书桌上,裹着一层和熙的光,她的神情专注,时而蹙眉,时而微笑,好像这些书页是活的。一瞬间,这种精妙的阅读姿态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此时此刻,脑海中词穷的只冒出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 那时穷,父母给的生活只能维持基本开销。书是买不起的,借书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办法。高中三年,我借书最多的人就是那位语文老师,她非常慷慨,总是有求必应,那时候流行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我一下就被作者笔下浪漫、自由、有滋有味的生活故事吸引,老师见我读得入迷,将书借给了我。我会因书中三毛身处的恶劣环境唏嘘不已,又因她苦中作乐的心境让我佩服至极。比如每天的吃饭,三毛能够依靠少量简单的食材,过出诗意般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高中三年应该是我读书生涯中最快乐也是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了,因为除了书以外,还有我无比珍惜的一段读书岁月。 上大学后,读书条件好了很多。学校图书馆的书不可胜数,只要你静下心来读,总会有所收获。大学四年,我一有空就黏在图书馆,读书笔记更是做了满满几大本,现在工作中教书用的许多知识都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积累起来的。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即使现在远离校园,我也没停下对书的渴望和热爱。我一直认为,有书看的日子是充实的,有书看的日子是幸福的,文学的世界总能让人充满希望。   阅读,打开了我心灵的另一扇窗  谭哲胜 闲下来的退休生活,让我爱上了阅读。读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打开了我心灵的另一扇窗,更让我对中国文字的魅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天我置身于书海,又闻到了久违的书香,感到格外亲切,并伴有几分莫名的激动。 我阅读书籍,不分场合。有时搬把椅子,穿着背心和拖鞋,在阳台上一边喝着茶一边阅读。有时半躺半倚在床上,在温暖的被窝里,慢慢地品读。夜深人静正是读书时。月华如水,星河灿烂,神游千古,思接八荒。有时带着书,到旷野去,看着风景翻着书,那种情景是令人愉悦的。 书中有小说的扑朔迷离,有随笔的清丽与动人,有平仄的聪慧和哲理,有散文岁月沉积的芬芳。 退休后的读书生活,又唤起了我的读书记忆。 记得上初中时,读的第一本书是小说《苦菜花》。书中以山东昆嵛山地区农村为背景,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同日寇、汉奸、封建势力做斗争的故事。书中的“冯大娘”就像我的母亲一样纯朴善良。那是一本谁用牛皮纸包装的书皮的书,书头书尾都没有了,中间还有缺页的,在同学们手中传来传去。当传到我手时,正值上语文课。 我正读得津津有味时,不知语文老师什么时候走到我的面前,没收了这本书说;“好好听课。”三天后,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段话,至今都让我铭记在心: “ 同学们,大家读课外书,我不反对,但必须认真听课,考出好成绩。我这几天也看完了这部小说,写的很好。我希望大家都读一读,一个月后,我要见到大家的读后感。同时,请你们记住,这是咱班的特殊待遇。更请你们多年以后记得有这样一位老师,对你们很仁慈。谢谢同学们。” 当老师讲完,同学们送给了老师一片热情的掌声。吸引了别的班,不知我班发生了什么开心事。 上高中时,喜欢上了唐诗宋词。 唐诗像一颗颗珍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它以一种无比宽厚的姿态,包容着每一种情怀。更像一场音乐盛宴。文字之美,诗句之美,让我沉醉于唐诗中,不能自拔。让我进入平仄的音乐之中,新奇、感动、惊喜,像一股清流,都在和时光一同流淌千年。 在优雅的宋词里,我了解到了各种词牌的过渡形式。宋词里有慷慨激昂,有浅吟低唱。欧阳修的五代词风和柳永开创的慢词而风行一时,苏轼开拓了词的意境,有辛弃疾浓厚的爱国情感,有李清照以小处细腻见家国之痛情怀等等。 参加工作后,喜欢阅读散文和随笔。尤其喜欢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反映了作者少年时期的生活。也喜欢汪曾祺的《逝水》,没有华丽的语词,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平淡如水,读着读着,心灵之窗又一次打开。更喜欢尤应台的《目送》,和朱之清的《背影》。这些作者的散文笔底生花,笔酣墨饱,流水行云,情文并茂。读他们的文字,宛如走进作者的世界,能慰籍着我们的心灵。走进散文的沃土,承受着文字里的阳光雨露,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博爱情深,一种难以忘却的舒坦在我心中飘然开来。 现在我享受退休生活了,也有更充足的时间读书了。 通过阅读,使我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遨游在书海里,带给我的是一份感悟,一份清纯,不仅可以拓宽我的视野,增长见识,更能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阅读量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让我也动笔写了起来,而且很有成效。近三年在《诗刊》《神州文学》《速读》和《中国国门时报》《农民日报》《云南日报》等百余家刊物和报纸发表诗歌五百六十三首,发表散文一百六十二篇。这与我的阅读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阅读打开了我心灵之窗。 阅读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写作的唯一途径。杨绛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 Continue reading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七天文汇园(4月30日)